(本网讯)在金口河共安彝族乡这片土地上,一朵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悄然绽放,犹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,孕育出乡村振兴、文明新风的勃勃生机。
在乡上,有这样一场“零彩礼”婚礼,婚礼当天,没有豪华的车队,没有厚重的红包,只有亲朋好友的真诚祝福和简单温馨的仪式。乡里的许多人经历了无数次的传统婚礼,见证了彩礼的沉重与家庭的负担。这场“零彩礼”婚礼,让他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,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温暖气息。不少村民感慨地说:“这样的婚礼,才是真正的嫁娶,看重的是人,不是物。”
硬化大墓、活人墓的殡葬风俗,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,也是对传统文化中不良习俗的延续。面对硬化大墓、活人墓这一生态与文化变革的双重挑战,共安彝族乡以雷霆万钧之势,展开了专项整治行动。组织有力,责任压实,一张齐抓共管的大网悄然铺开,确保了每一片土地的纯净与安宁。
在专项整治行动中,乡村两级干部遇到了赵大爷家的“活人墓”。起初,赵大爷对拆除自家“活人墓”的决定非常抵触,认为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不尊重。但经过乡村干部的耐心沟通和政策解读,赵大爷逐渐明白了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。最终,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赵大爷家的“活人墓”被顺利拆除,并改种了一些绿色植物。
“以前觉得这是为后代着想,现在才知道真正为后代着想的是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”赵大爷说道。
为逝者找到了安息之所,也为生者留住了绿水青山。公益性公墓的建设,如同在青山绿水间绘就的一幅和谐画卷,具体而微的变化里,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文明、和谐、美丽的彝乡正在崛起。
“多年来共安彝族乡村民一直沿用传统土葬方式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出现了修建豪华墓葬、活人墓等不良风气。
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,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,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。我们在新河村先行试点利用荒地、林地建设集中安葬点一个,清理限定区域内的散葬坟、豪华墓,新建375个墓穴,以此来积极推进移风易俗,引导公众转换安葬方式,规范农村居民安葬行为,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解决基层治理难题。”新河村党总支书记鲁克阿军说道。
共安彝族乡的治理成效,是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,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。
据了解,共安彝族乡通过建立刚性约束,制定了《共安彝族乡高价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实施方案》,分层次对婚嫁彩礼、礼金、宴席等做出更加具体的量化“限高”,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。同时,组织乡村组干部对所辖区域再次全面深入精准摸排,重点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、违法占用林地、耕地、基本农田等私建硬化大墓、活人墓情况进行再摸排、再核查,逐一登记造册,实行台账管理,加快公益性公墓的建设。截至目前,共走村入户30余次,召开专题整改会10余次,在全乡上下形成不良风气斗争的高压态势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为坚持破除陈规陋习,树立文明新风抓群众、群众抓,全乡通过深化褒扬激励的方式,在各村建立荣誉村民“红黑榜”褒扬激励制度,激发村民荣辱心,让村民自觉抵制婚丧大办、高额彩礼、铺张浪费、厚葬薄养等陋习行为,树立起人人争当先进,家家不甘落后的文明村风。
今日的共安彝族乡,已然焕然一新。高价彩礼的“阴霾”逐渐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简约而不失温馨的婚嫁新风;硬化大墓、活人墓的整治,让山更绿,水更清,彝乡大地重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。荣誉村民“红黑榜”的设立,更是激发了全乡人民争当先进、不甘落后的昂扬斗志。乡民们的心灵在移风易俗的洗礼中得到了净化与升华,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,文明之花在彝乡大地竞相绽放,传统村落在山间绽放出了新光彩,乡村振兴在悄然间焕发出了新活力。(责任编辑:马婷)(田米\图文)